长期的用工荒,导致餐饮业的人力交易从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,招人难问题的连锁反应是:好不容易招到的人,却不认真干活,还需要更高的工资待遇或者是福利待遇“哄着”。
(卖方市场加剧了餐饮企业招人难的困境)
尽管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处于区域不均衡的状态,并且会相互转化,但这并不是我们忽略这个现实的理由,想办法解决招人难问题的同时,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是要思考的问题。
积极性这东西你确定明白?
激励员工,激励什么?
一看这问题,多数人都会不屑:这不是废话吗?激励什么,当然是激励员工积极性呀?
没错!员工干活没有积极性,所以我们要激发员工的积极性?
可是按照这个逻辑思考,你是否进一步想过:积极性是什么?到底哪些东西才能让员工的积极性大爆发呢?
多数时候我们得出的结论是:了解员工的需求,满足员工薪资、职业生涯规划等需求,员工满足了,积极性自然就有了。
比如说有一天员工跟你聊天,表示了对隔壁餐厅提供自行车避免迟到做法的羡慕;又或者是员工无意跟你提到最近人流量增加,工作强度变大,对薪资略有不满……这些你了解到信息,确实是员工的需求,但你就应该为了让员工有归属感,来者不拒一一实现?
当你一味满足员工需求,提高薪资水平时,你是否还记得你激发员工积极性的真正目的是什么?
所以,首先要明白,激发员工积极性,其实是激发员工的“行动”,说白了就是要让员工动起来。满足了多少需求,给了多少奖励,最终的结果是员工认真干活,甚至是创造性的完成任务。
那么,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员工行动起来呢?
“只要你敢要,我就敢给”,曾在麦当劳供职,拥有多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陈斯琦在讲述他的用人心经时,多次提到这句话。意思是只要员工敢提出超额完成任务后能有多少奖励,只要员工完成,奖励立马兑现。
(金钱的激励作用只是一方面)
记住这里的一个条件“只要员工完成任务”,真正有效的激励举措,其实是建立在员工行动的基础上。
脱离工作目标的激励举措,不说能不能真正起作用,有效性至少折掉一半。
再举个非餐饮圈的例子,英国将澳洲变成殖民地以后,因为那儿尚未开发,无人愿意过去,英国政府就想着把罪犯送到澳洲去。
英国政府雇佣私人船只运送犯人,刚开始的办法是按照装船的人数付费,多运多赚钱。
但英国政府很快发现,这样做有一个弊端:犯罪死亡率非常高,平均超过10%。这期间为了降低犯罪的死亡率,英国政府采取了多种办法,比如派官员监督,限制装船数量等,但依然不见效。
最终他们找到的办法是:变换付款方式,由根据上船的人数付费改成根据下船人数付费,船东只有将人活着送到澳洲,才能赚到运费钱。这种办法一施行,犯罪死亡率立竿见影的降到了1%左右,甚至有船东为了压低死亡率,在船上配备了医生。
这里边教我们的激励方法是:把你的考核或者是奖励与行动结果挂钩。
海底捞的计件工资就是标准以结果为考核的激励办法。
明明已经是只要干就给钱,却偏偏不想干?
让员工干好一件事,一种方式是告诉与员工完成任务之后能够得到哪些报酬,也就是前边所说的把考核或是奖励与结果挂钩,这种方法虽然直白,但却很容易受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。
如何让员工为目标而干活,并且发自内心主动想干,就要说说员工的心理需求了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之外,有人总结了人的三个心理需求:安全感、存在感和成就感。
安全感分为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;存在感是指与世界、与周围的互动;而成就感更好理解,就是满足感,特别是超出预期的满足感。
从内心层面激发员工的积极性,就要从人的内心需求入手,比如说,给员工足够的工资是满足了员工的生理安全需求;解决员工子女上学问题,甚至是给员工家属解决工作问题,一定程度上是满足了员工的心理安全需求。
职场中,大部分是由于自我存在得不到重视,得不到很好的肯定和表扬,所以觉得没有存在感。而往往那些认真记住每位员工的名字,给员工过生日的小细节,都可能会让员工存在感爆棚。
相比存在感是获得团队或是周围人的认可,成就感则更多的是自我满足,描述起来就是:做完一件事或者做一件事情时,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。
对于职场员工来说,成就感通常是愿望与现实达到平衡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。说白了就是内心期望在现实中实现了。
突然想到了西贝如同魔音灌耳的“因为西贝,人生喜悦”,人生喜悦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生活愿望,当在这里工作就能实现人生愿望,怎么可能没有成就感?确定不是为西贝打广告的,你家是否也有类似的口号呢?